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其他频道 > 理论调研 正文

“五新”引领  “两区”共建

时间:2014-07-22

   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途径。山东省昌乐县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、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,积极探索以新居所、新设施、新环境、新管理、新生活“五新”为主要内容,农村社区、产业园区“两区”共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子,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一、探索实践

    (一)规划先行,管住龙头。一是因地制宜,合理布局。坚持地域相邻、产业相接、习俗相近、方便群众的原则,结合土地利用、城镇体系、产业发展等规划,合理确定社区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,分三种类型将369个行政村(居)布局为103个新型农村社区。即对城郊村和镇(街、区)驻地村,实行7-8个村合建一个新社区,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,主要建设别墅式、公寓式集中居住区;对镇(街、区)驻地周边村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,实行5-6个村合建一个社区,以经济实力强的村为主优先建立社区,引导其他村到社区聚居,人口达到4000人左右;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、偏远村,以中心社区为辐射带动,逐步聚集。二是以人为本,统筹规划。按照“先规再建、无规不建”的要求,以镇(街、区)为主体,聘请同济大学等专业规划机构编制总体和控制性详细规划,统筹考虑人文、地理、风俗习惯等因素,科学设置生活居住区、公共服务区、商贸区、农业园区、工业园区等功能区,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、居住向社区集中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,确保社区既有农村特色,又富有现代气息。新建社区全部设计为经济实用户型,供群众自行选择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社区规划、安置补偿、建设实施等方案,全部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,让群众全程监督社区规划。三是严格评审,刚性执行。严格执行“调查研究—提出方案—集中论证—征求意见—修改完善—审核批准”的规划程序,组织有关部门、专家对新型社区规划集中评审,并充分征求政协委员的意见,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审议讨论,以决议的形式下发执行,保证规划的科学性、严肃性,确保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杜绝贪大求洋、脱离实际、今天建明天拆。坚持以点示范、分批实施,由县委、县政府统一审批,条件成熟一个、审批一个、启动一个、建设一个,不搞“大呼隆”、“一刀切”。

    (二)“五新”引领,统筹实施。一是完善建设机制,打造新居所。实行“政府主导、农民主体、统规统建”的运行模式和“项目补助、企业开发、社会参与”的投入机制,引导群众整治空心村、搬迁合并小村,高标准建设集中居住区,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。实行政府主导。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、旧村改造等政策,对于城郊社区,主要由县、街道财政先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,群众只需承担建设成本就可在社区内购房入住;对于镇驻地社区,主要以镇财政投入为主,通过各种途径融集资金,引导周边村民入住,群众进社区后腾出的土地用于开发和项目建设,所得收益作为镇政府投入回报;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或山区偏远社区,主要由县、镇两级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。实行项目补助。其一,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的示范社区,原村庄复垦后结余的土地指标,由县政府统筹安排使用,按照每亩20万元的标准补助相关镇(街、区),主要用于旧房成本补偿和旧房拆迁、宅基地复垦、基础设施配套等投入,并对达标的示范社区每个奖励100万元。其二,示范社区建设农民安置房和公共事业用房,县级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收, 经营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。腾出的土地,在原址进行商业开发的,免收政府性基础设施配套费;对节约的建设用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部分全部返还所在镇(街、区)用于社区建设。其三,对建设单位在社区建设中形成的各项税收,属县级留成部分,由县财政返还社区所在镇(街、区)用于社区建设。坚持村企联建。利用土地增减挂钩、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作为启动资金,吸引大型企业参与新型社区建设,实行市场化运作。企业可通过流转、置换村庄搬迁节余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或工业,实现农工互动、村企共赢。金融机构对开发建设企业优先提供贷款,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参与和支持农村社区建设。目前全县有 17家企业出资建设新型社区,计划总投资达17.79亿元。二是坚持综合配套,提供新设施。统筹农村设施建设相关资源,一步到位搞好路、水、电、气、暖、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,确保农村全部应用清洁能源、全部用上安全放心水。同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幼儿园、卫生室、警务室、文体中心、便民超市、农资供应等公共服务设施。实行功能分区,每个社区统一配套建设农机具存放站、粮食集中仓库、停车场等设施,最大限度方便入住群众生产生活。三是注重生态文明,创造新环境。推行城管、环卫、绿化“三托管”,配套新建生活垃圾中转处理站9处,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,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。高标准实施生态环境建设,新建社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%以上。坚持水生态保护与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,打造田丰林茂水清秀美新农村,努力营造生态宜居、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。四是创新组织体系,实行新管理。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、自治组织为主体、群团组织为纽带、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管理体系。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元成立党总支(党委),下设村(居)党支部,承担社区规划、建设管理、公共服务、社会稳定等事务。大力推进工作重心下移,镇(街、区)主要工作力量全部下沉社区,按照每个社区配备3-10人的标准,镇(街、区)原则上三分之二的人员下沉社区。目前全县有639名机关干部一律吃住、工作、服务在社区。每个社区都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、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等,实行“一站式”服务。五是强化社会保障,过上新生活。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,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,由县财政补齐社保差额,并纳入城镇教育、住房等保障范围,与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,真正让农民变市民。

    (三)“两区”共建,强化支撑。坚持社区、园区“两区”共建、产居相融、产业支撑,加快农民变工人、变商人、变市民。一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,加快发展现代农业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,积极培育农业种养大户、示范基地、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,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使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。全县已流转土地17.2万亩,建成万亩火山杂粮基地、万亩现代农场等农业园区58个,党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100家,带动16万农民抱团发展。二是以工业园区为抓手,打造特色产业集群。立足镇(街、区)产业基础,规划建设了朱刘新能源、红河出口食品、鄌郚乐器等蓝色经济特色产业园区,着力打造了以英轩重工为龙头的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、以雷丁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5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,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。三是以服务业园区为依托,健全市场网络体系。依托独一无二的蓝宝石、火山特色资源,建成中国宝石城、远古火山口群文化旅游景区,全力打造以蓝宝石黄金加工交易为重点的千亿级珠宝首饰产业集群,从业人员5万多人。投资50亿元建成的万亩“三区”建设物流园,已落户三洲物流、山东省粮食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15个,全部建成将辐射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地区,增加就业岗位2万个。

二、借鉴启示

    (一)科学规划是建好新农村的前提。昌乐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以规划为龙头,坚持以人为本,因地制宜,实行统筹布局、功能分区、多规衔接、一体规划,确保规划一步到位,杜绝了“今天建明天拆”。实践证明,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,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业兴、家富、人和、村美的要求,综合考虑产业支撑、地域条件、民风习俗等因素,合理布局城乡空间形态,科学编制新村建设规划,既要符合农村特色和地域特征,突出舒适、经济、实用,又要兼顾生产功能和持续增收,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,体现出规划的科学性、前瞻性和严肃性。

    (二)群众主体是建好新农村的基础。昌乐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个环节,采取公开、公示、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,充分征求群众意见,将规划实施方案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,让群众成为社区规划建设的主体,达到了主动建设、和谐安置的良好效果。实践证明,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,让农民参与规划、选址、建设、管理全过程,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话语权、决策权。规划选址要尊重农民意愿、建设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、质量监管由农民全程参与、农民能自己承担的建设项目由农民当业主,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
    (三)产业支撑是建好新农村的关键。昌乐县坚持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“两区”共建,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重点,加快培育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,发展现代农业园区,带动农业规模经营,促进二三产业集群发展,实现了农民就地变工人、变商人、变市民。实践证明,产村相融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。必须坚持产业先行,不断推动产村深度融合,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,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创新农业经营体制,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,延长产业链条,推进一三互动,带动农民就地创业就业,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,真正让农民群众住上新房子、过上好日子。

    (四)机制创新是建好新农村的保障。昌乐县从一开始就健全了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、联动推进机制,实行“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政策扶持”的运行模式、“项目补助、村企联建、社会参与”的投入模式、推进工作力量下沉的管理模式等,既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,又促进了城镇化与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互融共进。实践证明,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手段,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建设模式,在坚持谁受益、谁投入、谁建设的基础上,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。要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,创新农村经营机制,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。要不断创新农村管理模式,健全社区持续、有序、高效管理运行机制,实现群众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。

  • 作者:杨青松
  • 来源:区委统筹办
  • 作者:小编      来源:网络

    相关推荐:

    网友评论:

    推荐使用友言、多说、畅言(需备案后使用)等社会化评论插件

    Copyright © 2022-2023 恩阳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
    蜀ICP备202300124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51120200086
    主管:恩阳区委宣传部 主办:恩阳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:巴中市恩阳区置信舜联大厦5楼 邮编:636063 联系电话:0827-3368633
   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