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聚焦 正文

道出米仓 戏出恩阳

时间:2024-10-22

一部《玉簪记》,道出恩义情。

作为川剧八大记之一的《玉簪记》,40年来淹没于悠悠长河中。有川东北“戏窝子”美誉的恩阳,以知恩重义、忠勇和善,依托央视平台、省级剧院,“唤醒”民族文化之魂,“焕新”文化遗产绽放。

恩阳,从历史中走来,以未来昭告世界:千年米仓道,早晚恩阳河。

会馆脸谱

米仓古道第一镇上的梨园夜事

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恩阳又是蜀道申遗的唯一古镇。米仓道始于先秦,兴于汉代,距今3500多年历史,尤其在巴中和阆中之间,米仓道对川东、川西发挥屏障作用,是蜀地的咽喉要害。

恩阳古镇是米仓古道重要的水码头,商贾云集、商贸繁华。湖广会馆禹王宫、山西会馆三圣宫、江西会馆万寿宫、广东会馆龙母宫、湖北会馆天后宫等六大会馆均建有戏楼,可以说,每个会馆都是一张戏剧脸谱。

恩阳,为川剧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鼎盛时期,恩阳专门唱川剧的班社就有60多个,戏楼100余座。米仓道上的商人小贩、运帮船工都要赶到恩阳河,锣鼓一声响,高腔一声吼,恩阳河派川剧登场,桌上一盏酒,椅间一壶茶,聊上日月开天地,醉谈古道情和义,恩阳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戏窝子”。

红梅情义

义阳山下恩河飞凤的情里戏外

“路开荆莽越陌度纤自古米仓通大道,史记鸿蒙助周兴汉从来巴人建奇功。”在朝代更替中,巴人重情重义,披荆斩棘、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突破艰难险阻开辟米仓大道,川北汉子吃苦耐劳,走千山,过万水,巴山女子聪慧秀美,守家园,盼君归,义阳山下,恩河之畔,小家情怀终是无数别离。红梅恋鄂、恩河飞凤,仙缘传奇如同一场场感人的爱情绝唱,在古镇情里戏外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。那婉转的唱腔、精彩的表演,穿越时空,诉说着恩阳的过往与现在。

据史料记载,近代川剧史上的剧作大师、 “川剧的‘莎士比亚’” 黄吉安曾在恩阳居住六年之久。他结合红梅玉簪等传说故事和在地民间文化,创作了众多著名剧作, 成立6个社班在恩阳古镇演出。恩阳,就像一个艺术的摇篮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川剧演员。

上个世纪,中国第一个女子川剧团——恩阳花丛女子川剧团在巴中诞生,场场火爆。1986 年,张爱萍将军在成都接见该团演出,并为其题词。近年来,更是孕育了川剧界第一位艺术硕士、国家一级演员、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肖德美。《斩巴蛇》《太子贬巴州》《红梅仙子》《四下河南》等本土剧目的排演,充分体现了戏曲艺术在恩阳地方文化的蓬勃生机。这为县域戏曲剧团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。

再续梅缘

情系《玉簪记》的乡愁情怀

《玉簪记》,这部由四川省委宣传部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,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团、肖得美川剧名家工作室联合打造的川剧,汇聚了众多艺术大家。国家一级导演陈国礼老师担任编剧、导演,88 岁高龄的书画家邱笑秋题写剧名,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、四川技能大师、梅花奖得主、国家一级演员肖德美担任艺术总监。

《玉簪记》源自明代传奇,为川剧八大记之一。它讲述了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一见钟情,冲破清规戒律,互赠玉簪、鸳鸯坠作为定情信物的爱情故事。这个故事中,《秋江》一折于 1952 年荣获全国戏曲汇演演出一等奖,并被京剧等多个剧种移植,同时出国演出,《逼侄赴科》一折是川剧小生代表剧目,也是川剧小生演员参评梅花奖的主要剧目之一,享誉全国。

恩阳川剧艺术团的《玉簪记》男主角 “潘必正” 扮演者肖德美表示:“《玉簪记》是川剧‘三小’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表演艺术特点的代表剧目之一,充分体现了川剧的雅俗共赏,是川剧的经典之作。但四川已有近 40 年未曾上演全本大戏了,希望这次演出,能让观众在大幕戏中感受川剧的艺术魅力。”

国家一级导演陈国礼老师直言:“川剧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文化责任,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。恩阳打造《玉簪记》,目的在于遵循‘川剧立法’保护成果,通过实践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。同时,希望通过《玉簪记》的演绎,夯实恩阳‘戏窝子’的文旅品牌建设,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”

情定玉簪

恩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守正创新

恩阳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努力寻找新的发展路径。2015 年,恩阳区创编大型廉政历史题材川剧《挂印知县》参加首届四川艺术节・“四川文华奖” 舞台剧目展演评比,获得最佳剧目奖。在单项奖评比中,该剧还获编剧奖、导演奖、表演奖、创作奖等。

无论是川剧《挂印知县》的创排,还是川剧《玉簪记》的重新演绎,主创团队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,使得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扩大了受众基础。恩阳还积极与教育机构合作,将川剧教育纳入地方艺术教育体系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。

谈及恩阳 “戏窝子” 如何与当地文旅相融合的问题,恩阳区相关领导表示:“恩阳‘戏窝子’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彰显了传统与现代、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。《玉簪记》重排的同时,创作团队开发了戏剧文创礼,红梅玉簪作为特色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,为传统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市场流通提供了新路径。”

从私家戏台到公共戏楼,再到如今的旅游热点,恩阳“戏窝子”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在保护传统与适应市场之间找到了平衡。川剧,作为恩阳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经数百年传承,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。米仓古道的历史韵味与恩阳川剧的艺术魅力相互交融,必将书写恩阳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。

来源:恩阳区融媒体中心
Copyright © 2022-2023 恩阳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
蜀ICP备202300124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51120200086
主管:恩阳区委宣传部 主办:恩阳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:巴中市恩阳区置信舜联大厦5楼 邮编:636063 联系电话:0827-3368633
Top